看完第一遍后,我一直糾結于那個陀螺到最后到底有沒有停下來,并且如果陀螺沒有停下來,我甚至設計好了第二部……
這個電影一定要看兩遍的,看一遍有一遍的收獲……
第二遍后更是思緒亂飄,我不知從何寫起……今天不妨寫一下我的老本行——經濟學吧。
經濟學家像造夢師,這是我的論點。
現代的經濟學家總是與一大堆所謂的模型糾結在一起,而對于造夢師來說,造的夢其實也就是一個模型。兩者的區(qū)別是經濟學家的模型是寫在紙上的,而造夢師的模型則只存在于她的夢里。
模型的一個共同要求就是,它要真實,當然這是做不到的。就好像一開始的一個夢,造夢師把地毯搞錯了,如此不真實的夢境很快就被拆穿,最后導致了任務的失敗。
不管是什么樣的模型,建模的方法總是幾乎固定的。造夢師幾乎都是建筑師,有時候還必須是數學家,他們用他們自己的想象力去構建一個城市;而經濟學家也必須用數學這種工具區(qū)構建一個個方程:兩者都是在模擬現實。
兩者都要在他們自己建的模型里面找到點什么東西,造夢師可能是要盜取別人的隱私,而經濟學家卻想在自己的模型里找到現實世界的解釋。
看,兩者如此之像!
最后一個關鍵的問題,電影里的造夢師可以植入想法,那么經濟學家呢?
這是個很讓我感到恐懼的問題。
也許我們早就已經被經濟學家植入了想法。
舉一個例子,學過金融的大多知道CAPM模型,這個是資產定價的基礎性的東西。然而這個東西究竟是否正確呢?不得而知。但是絕大多數金融資產定價理論卻都跟他有關。那么這個理論是不是會出現自我實現的問題?如果沒有這個理論,也許金融市場并不會像現在這樣運作……
其他的事情很多,比如市場,也許當初亞當斯密不提出看不見的手,西方國家也不會走向資本主義,至少不會對市場有如此的崇拜;還有社會主義,如果不是馬克思提出了這個概念,也許中國會走完全不同的道路……
造夢師植入想法會改變一個人,經繼學家植入一個想法,會改變整個人類社會……